当前位置:标准网 团体标准

T/CASAS 013-2021 碳化硅晶片位错密度检测方法 KOH腐蚀结合图像识别法

T/CASAS 013-2021 碳化硅晶片位错密度检测方法 KOH腐蚀结合图像识别法

T/CASAS 013-2021

团体标准推荐性
收藏 报错

标准T/CASAS 013-2021标准状态

  1. 发布于:
  2. 实施于:
  3. 废止

标准详情

  • 标准名称:碳化硅晶片位错密度检测方法 KOH腐蚀结合图像识别法
  • 标准号:T/CASAS 013-2021
    中国标准分类号:C398
  • 发布日期:2021-11-01
    国际标准分类号:31-030
  • 实施日期:2021-12-01
    团体名称: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标准分类:C 制造业电子学

内容简介

本本件规定了用化学择优腐蚀结合图像识别法检测碳化硅晶片中位错密度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4H及6H-SiC晶片材料中Si面位错检测及其密度统计,材料表面为化学机械抛光状态碳化硅(这里指4H-SiC)材料作为重要的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高临界击穿场强、高的热导率、高的电子饱和漂移速率、优越的机械特性和物理、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可用于制作高温大功率器件
近年,随着单晶和外延薄膜生长技术的不断发展,SiC单极型器件譬如肖特基二极管(SBD)及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已经商业化,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急剧增加
然而,由于材料中高密度位错缺陷的存在(典型值为103-104个/cm2),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SiC晶体中位错主要有三种类型:螺位错(TSD)、刃位错(TED)和基平面位错(BPD)
在衬底上进行同质外延时,衬底中的位错缺陷会向外延层中延伸和转化,导致外延层中大量扩展型缺陷
例如,衬底中的螺位错可以作为外延层中胡萝卜缺陷的成核中心,衬底中的螺位错转化为外延层中的弗兰克型层错(FrankSFs),衬底中的基平面位错大部分转化为刃位错、部分螺旋特征的BPD直接延伸到外延层中
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影响了SiC功率器件的性能,导致器件参数退化,特别是使得SiC高功率器件的优越特性无法得以实现
因此,对位错缺陷进行有效的表征与分析对单晶工艺及外延工艺改进优化进而提高器件性能至关重要
位错具有随机分布且密度量级大的特征,随着单晶尺寸的增大,人工统计位错密度的困难增加,过少的统计区域则又无法代表整个晶片的位错密度,因此需要依靠设备自动化来统计位错密度
目前我国以KOH腐蚀结合图像识别法检测和统计位错密度的标准属于空白领域,因此特制定本标准

起草单位

广州南砂晶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起草人

陈秀芳、崔潆心、于金英、胡小波、于国建、徐现刚、杨安丽、朱贤龙、魏学成、赵璐冰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 标准质量:
  • 下载说明

  • ① 欢迎分享本站未收录或质量优于本站的标准,期待。
    ② 标准出现数据错误、过期或其它问题请点击下方「在线纠错」通知我们,感谢!
    ③ 本站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